高分必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易混淆?一文搞定不用怕
易混淆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语文命题者关注的热点,考生往往因辨别不清而误判。易混淆的表达技巧有虚写和实写,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等。
1.虚写与实写
所谓“虚”,是指诗歌中表现出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如神仙鬼怪的世界、梦境、已逝之景、未来之境等)。
所谓“实”,是指诗歌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到的部分,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突出形象。烘托是指从侧面进行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3.衬托与对比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特点,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特点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或相异,用衬体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鲜明的对比,可以揭示矛盾,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4.五个易混淆表达技巧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①触景生情:指作者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其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
②以景结情:指诗文创作中用在结尾的一种表达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或文章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收束诗文,达到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③缘情布景:指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物一旦有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从而达到情中出景,景中寓情的效果。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载体,至于触到什么景,寄寓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歌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寓情于景的句子出现在结尾,又称为以景结情。
⑤情景交融:诗歌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泊宁陵
韩驹①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②。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注】①韩驹:宋朝诗人,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而遭到贬谪,死于江西抚州。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出都城赴江西任所时而作。②毵毵(sān 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行舟情景,突出行船之快,极有气势。
B.颔联分别交代了出发时及泊舟时的时间和地点,照应题目,对仗工整。
C.颈联具体描写泊舟处的景象,视听结合,反衬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D.叠声词“窣窣”的使用,描摹了风穿老树的声音,以此突出环境的安静。
【解析】
A项,本诗首联中的“汴水日驰三百里”,气势磅礴,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A项正确。
B项,颔联中的一“辞”一“泊”点明了事件,“旦”“夜”表明了出发和泊舟的时间,“杞国”“宁陵”交代了出发和泊舟的地点,同时“夜泊宁陵”照应了题目。故B项正确。
C项,颈联中的“老树”“寒花”与“垂露”是眼睛看到的;“鸣窣窣”是耳朵听到的。根据注释①和尾联“茫然不悟身何处”可知,诗人的心情是失意而茫然的,所以C项中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分析错误;且“老树挟霜”的细小声音和“寒花垂露”的散乱状态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非常契合的,所以这里是正衬,不是反衬。故C项错误。
D项,颈联主要是写夜泊后周围的环境,“窣窣”一词以动衬静,显出环境的安静。故D项正确。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这份资料必须收藏!
【背诵经典】——《劝学》附译文+知识点归纳+理解性默写及参考答案
国学经典——《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高中数学函数题最容易出错的10类题型(附例题精讲),快来巩固吧!
高中数学:全题型答题模板归纳,掌握轻松迎考试!
逐一分析了201道题,终于总结高考数学解题思路!
牢记这31组高频动词固定搭配+17组介词短语,让你高考英语轻松得分!
【纯干货】高中英语60组高频动词汇总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品课通-教育资源信息平台看到的,谢谢!